跳到主要內容

雞眼

 「醫師!我腳底好痛!是不是長雞眼了!?」很多人摸到足底一顆顆又硬又痛的病灶,都以為是長雞眼,到底雞眼是如何產生的?腳底又硬又痛的腫瘤又真的一定是雞眼嗎?
一、雞眼的成因、種類與鑑別診斷
  當皮膚受到長期間斷或持續地壓迫與磨擦,表皮為了能保護其下柔軟的組織,會造成局部表皮角質過度增厚。若只是圓盤狀的增厚,不具中心角錐核心,是厚繭,或稱胼胝,在大陸稱為腳墊。若中間帶有透明角錐核心,臨床上只現黃白色固狀隆起的角質物,稱為雞眼。雞眼或厚繭多好發在腳底或腳趾,但非絕對。雞眼又有軟、硬之分。軟雞眼呈現白色膠質質地,常長在兩腳趾間的一趾側面(尤其是第四趾間),因為趾間潮溼,使得角質變得溼軟且變白。硬雞眼好發在小趾外側、趾頭背側(尤其是骨頭隆起處)。由於雞眼中心具角錐狀核心,常會隱隱作痛,走路時可能壓迫到其下神經,引起劇痛。因為雞眼與厚繭是長期受到局部刺激、壓力和磨擦所引起的,此與個人足部形狀、走路姿勢、足部用力的方法、鞋子的樣式和大小有關。由於是機械原因造成,若不矯正其肇因,可能會反反覆覆或持續發作,但是不會蔓延地太快。
  有時侯一些足部或手部的病灶看似雞眼,但可見到越長越多,有時會長大地很快,這時侯,您可能不是長「雞眼」,而是被病毒感染,長了病毒疣,俗稱魚鱗疽。病毒疣肉眼乍看下很像雞眼,但將其表皮削薄後,可見中心有黑褐色小點或點狀出血;有時表面會摸起來粗糙,或呈現鋸齒或乳突狀;由於中心也會有角錐狀角化,所以長在腳底時,也會產生壓迫性的疼痛。另外,由於是濾過性病毒感染(Human papillome virus ),所以會自行長大,自行接種越長越多,甚至藉由接觸傳染給家人,所以建議要積極治療。其不限於長在受壓處,除了好發處如手指、手掌、腳趾和腳掌以外,身體任何部分皆可能發生。
  喜歡穿高跟鞋的女性,尤其喜歡穿尖頭鞋「巫婆鞋」者,也可能在趾頭基部和蹠趾骨頭之間的感到疼痛但又摸不到角化病灶,這種疼痛尤其是當在該足部區域給予壓力時,如站立、走路、跑步或跳躍,病人會覺得好像踩到石頭般的疼痛,因此病人常誤認為長了雞眼或痛風。這是因為趾神經經過長期反覆擠壓,因起發炎、腫脹之後,形成神經周圍纖維化的現象,稱為「莫頓氏神經瘤(Morton’s Nouroma)」,是足部最常見的神經壓陷現象。莫頓氏神經瘤經常發生在第三、四和第二、三蹠骨間,除了疼痛之外,有時會有兩趾間的麻木或灼熱感,通常脫了鞋子後,症狀即獲得緩解。
二、治療雞眼常用的方法
治療雞眼常用藥物包括:
<1>去角質藥劑-即促使角化的表皮變軟、變溼而後脫皮。由於去角質製劑有些刺激,所以在孕婦或年輕小孩使用時要更加小心。另外,不要使用在破皮或腫脹起泡的皮膚,以免造成更厲害的傷口。
1. 乳酸-濃度介於百分之十至十二之間(10-12%)。相較水揚酸起來較不刺激,且吸收後較不會引起心臟方面問題。
2. 水揚酸(又稱白柳酸)─與凡士林作成的軟膏,濃度介於百分之五至十七,適合用來保養及治療厚繭或角化症。雞眼貼瓣或水劑(治疣液)的濃度較高(>17-40%),治療雞眼或病毒疣效果較好,但是刺激感大、治療深度深,要小心使用在孕婦、小嬰兒、有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神經病變者。因為若使用不當,會起水泡、潰瘍、傷口感染、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敗血症。
3. 尿素 (20%~40%) ─針對厚繭或角化症效果較好,對於雞眼或病毒疣效果較差,除了將過厚的角質移除之外,尚有增加保溼的作用。
4. 複合上述二至三種成分的製劑 —例如診所常見的治疣液是16.7% 乳酸以及16.7% 水揚酸,可以減低單用高濃度水揚酸的風險,又能增加效果。
<2> 維他命A酸擦劑—調整過度增生的表皮細胞之分化及增生的速率。較適用來治療胼胝或角化症。有光敏感性,系統吸收有致畸胎性,所以不適用於孕婦;可能有刺激性,在局部有皮膚炎或溼疹者,不建議使用。
<3> 果酸擦劑-調整過度增生的表皮細胞之分化及增生的速率。較適用來治療胼胝或角化症。
治療雞眼常用手術包括:
1. 液態氮冷凍治療 —利用液態氮攝氏零下196度低溫,凍傷角質與表皮細胞,使起水泡,水泡剝落一層後再接受冷凍治療,視病灶大小一般約需2~7次不等的療程
2. 電燒治療或氣化磨皮性雷射治療 —直接燒焯或磨剝病灶,會產生傷口,約2~4周完全癒合,需照顧好傷口,尤其要小心使用在有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神經病變者。因為若傷口照顧不當,會引起傷口感染、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敗血症。
三、如何保養足部、預防雞眼發生?
  造成雞眼的三大原因,一是走路姿勢不良,二是骨骼或腳型太大或不正常,而最重也最常見的肇因,是因為穿了雙不合腳的鞋子。
鞋子的選擇要點:
1. 應買合腳的鞋子,太緊或太鬆都不好。千萬別因愛美或貪小便宜,買雙太緊的鞋子,雖然鞋子穿久會變大,但在這段撐大的過程中,很容易引起厚繭、雞眼、神經瘤、槌狀趾或抽指外翻等畸型,甚至引起趾節脫臼或脊椎受傷。
2. 應買合腳的鞋子,太緊或太鬆都不好。太鬆的鞋子仍會造成腳與鞋子磨擦或撞擊機會變多。若買了雙輕鬆的鞋子,應加適當的鞋壂至合腳為止。鞋壂若磨擦(一般三個月左右)應更換。
3. 下午或黃昏選購鞋子最適宜。因為體溫及重力所致,腳的大小在下午通常較大,所以此時買鞋最好。
4. 試鞋一定要左右兩腳皆試。因為一般人皆有大小腳的問題。應以大的為準,另外應站起來走走看,站立著量尺碼。
5. 檢查腳尖是否留有適當空隙。鞋頭屬寬而圓者,通常留10公厘左右(即一根指頭)空隙即可,但若是鞋頭較尖型,留的空隙要稍微多一點。
6. 新鞋總是會磨腳,並可能會起水泡。鞋子材質應盡量柔軟,穿上鞋後,注意那些地方可能容易磨到,鞋口是否抵住踝骨,配合適合的腳壂或貼布,可以防止一些問題。
7. 體重較重(尤其超過80公斤以上者)或是前足部分較寬,腳背較厚者,應挑選楦頭較寬的款式,以免腳趾受壓變形。
8. 應選擇鞋底有緩衝壓力或吸震功能(如氣墊鞋、軟底橡膠鞋)的材質。
9. 鞋子厚跟也應該使用穩定耐磨的材質,藉使控制足部不當翻轉,以防止外八姿勢。
10. 最好不要天天穿同一雙鞋子,讓鞋子有充分休息,可以延長鞋子壽命。
11. 已有槌頭指或拇指外翻者,應選用柔軟皮革製成鞋面的鞋子,且楦頭要寬,鞋尖及鞋側要有足夠空隙,以便讓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。
  除了選用適合的鞋子,搭配適合的腳墊是有助於雞眼及厚繭的預防。由於每個人的腳型不同和穿的鞋子樣式各型各樣,會使得足部一些區域容易受到擠壓或磨擦,進而產生雞眼或厚繭,除了矯正個人的腳型(骨骼),選擇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之外,選用合適的腳墊,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給予您一些幫助。
1. 使您的鞋子能夠順合您的腳型,且避免磨擦。
2. 在壓力較大或受擠壓處,提供吸收壓力的功能。
3. 支持腳部,以保持正常的腳型與姿勢。
4. 減少受傷、起水泡,或生雞眼的症狀(如疼、痛),與進一步傷害。
5. 給予一些變形趾/足的支持,減輕症狀及進一步惡化。
  腳墊的形式有很多種,又可依據不同功能及材質加以分類。
依功能不同,可分為下列幾種:
1. 雞眼墊:在骨頭隆起處(如腳趾背側趾關節處、小指外側、足底前半部、蹠骨突出處及腳前兩側骨頭突出處…等),可以防止鞋子與腳的磨擦,防止雞眼或厚繭產生。另外在腳部已產生雞眼、厚繭、水泡或破皮處,墊上雞眼墊,可以減輕疼痛。
2. 趾套:可以減輕腳趾的壓力及磨擦,也助於趾甲的保護,槌狀趾的固定,未截肢的趾頭之保護,減少相互重疊趾頭的壓力等。
3. 大拇趾分隔墊及趾間分隔墊:減少趾頭之相互摩擦與擠壓,保持趾間的正常結構,防止雞眼與神經瘤產生。對必須穿尖頭鞋者有保護作用。
4. 蹠骨保護墊: 減輕地面對前腳底的壓力及磨擦,穿高跟鞋必備。
5. 防磨保護墊: 在容易摩擦處貼上以保護,尤其是腳背較隆起處。或者可纏成環狀以保護腳趾。穿新鞋時可用以預防水泡及厚皮發生。
6. 趾跟支持墊:除趾跟下軟墊外,多附有多趾趾間分隔墊。可以用來支持腳趾,以免爪狀趾和槌形趾;保持趾頭以及趾間的正常結構減少趾頭之相互摩擦與擠壓,防止雞眼與神經瘤產生。對必須穿尖頭鞋者(尤其是高跟尖頭鞋的腳)有保護作用。
7. 跟足墊:只墊在足跟。可以預防足跟處厚繭,對一般跟腱炎、後跟痛及足跟骨刺等病症具有輔助的療效。(專為減低腳跟壓力而設,適合任何人士)
8. 全墊:是指從鞋尖至鞋跟長度的鞋墊。較好的全墊會附有蹠骨托及加強足跟墊,故有效分散蹠骨和足跟壓力,減低因壓力所引致的腳底水皰及雞眼等。(專為長期站立人仕而設,如醫護人員、紀律部隊、郵差、教師等)
9. 3/4全墊:比全墊少了腳趾部分的墊子,並強跟腱部位的支持,其他大致大同小異。能有效治療跟腱痛以及因腳疾而導致的膝痛、腰背痛和脊柱病變等症狀。(專為較多運動人仕而設,如專業或業餘運動員)
  另外,鞋墊之材質最好同時兼具有吸汗、吸溼、透氣、彈性、耐壓縮、且有吸收震盪力之功能,布面要稍有止滑性,以減少不適當的滑脫與摩擦。
  預防勝於治療,選擇適合的鞋子配合適當鞋墊,能夠有效預防雞眼發生,希望大家都能夠有雙美麗又舒適的雙足。


但後來擦Duofilm就好了,便宜又方便又有效
不過我的Aldara就白買了.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腳趾尖發麻的(大腳趾麻)原因?

       腳趾尖發麻 的原因主要考慮是神經受壓,血管受損,外傷,內分泌疾病,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導致的,手指與腳趾都是神經末梢和血液毛細血管的終端,一旦疏通不暢,會導致發麻現象產生.  造成的原因與長期固定體位工作,頸椎病,腰肌勞損,低血糖,高血脂等有關,如果腳趾尖已經出現麻木有一段時間了,對照上面的幾種原因檢查一下,排除一些不可能發生的因素,做一些相關的調理,如果效果沒有明顯好轉,應該到正規醫院做全面的的檢查了.  調理注意的幾個方面包括:  1、工作時經常變換體位,以免造成血液流通緩慢.  2、可以從飲食上註意一些舒筋通絡.  3、關於舒筋通絡食療方法,你可以參考我以前回答過的問題.  意見建議:  1、多做一些腳趾的按摩,尤其是在晚上睡覺前.  2、如果腳趾尖的麻木與上面提到某種病症有關,就要積極的採取治療措施.當主要病症痊癒後,這種現像也會自然消失.  3、必要時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藥如彌可保、 ​​維生素B12等治療。 為什麼經常腳麻? 你需要參加體育鍛煉,說明你的筋絡不是暢通。 ------- -------------  俗話說:寒從腳起。很多人到了秋冬的晚上,手腳冰涼,怎麼捂都捂不暖。 1.吃西洋參。這是一種補氣的良藥,性平和,補而不燥。可以單獨泡水飲用。 2.吃芝麻、花生。富含維生素E和多種營養,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,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。維生素E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,可以加強肢體末梢兒的血液循環。 3.吃洋蔥、辣椒等可以幫助身體產生熱量、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。 4.堅持鍛煉身體,平時睡覺前多用熱水泡腳,既能使身體暖和,又能舒緩疲勞神經 這種情況要注意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原因造成的可能,以及末梢神經炎等疾病造成的可能,注意對患處的保護,不要喝酒、不要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必要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科進行診治,如腰部的光片的檢查等,並且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有針對性治療,充分休息也是很關鍵的。

骨折手術後的療養手冊

骨折癒合的時間 (趾)指骨 3~5週 掌骨腕骨 6週 橈骨尺骨 10~12週 肱骨 8~12週 鎖骨 6~10 週 椎骨 16週 骨盆 6週 股骨 10~18週 脛骨 8~20週 跟骨 12~16週 上肢(成人) 2~3個月 下肢(成人) 3~6個月 骨折手術後的療養手冊 骨 折 的 痊 癒 骨 骼 是 不 斷 生 長 的 組 織 , 骨 折 的 痊 癒 過 程 分 為 三 個 階 段 : (一)在 骨 折 處 血 塊 的 凝 結 ( 血 腫形 成 期 ) (二)纖 維 組 織 生 長 ( 骨 痂 形 成 期 ) (三)新 生 骨 的 形 成 ( 骨 痂 改 造 期 ) 現在由於各種原因,骨折的人越來越多。堅硬的骨骼愈合時間長,對人體生理干擾較大。做好飲食調配,可以減輕痛苦,促進愈合。專家提醒,骨折患者飲食方面有禁忌,如不注意,會延長骨骼愈合。 一、忌盲目補充鈣質。(這是針對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而言)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,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。但科學研究發現,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能加速斷骨的癒合,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,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,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。由於長期臥床,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,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。所以,對於骨折病人來説,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,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,加強功能鍛鍊和儘早活動,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,加速骨折的癒合。尤其對於骨折後臥床期間的病人,盲目地補充鈣質,並無益處,還可能有害。 ※骨折的癒合可分許多階段,時間可達三個月以上,它要先行成軟骨結痂後再將鈣合併進去,使之達到正常的硬度,而這重要的步驟須要骨母細胞及多種體內的酵素來完成,由此可見,鈣對於骨折癒合的角色只是原料之一。一個鈣片約500mg,所以如果一天三顆,即使所進食的食物一點都不含鈣也夠,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,因為只要飲食正常,一般都夠。所以骨折後多補充鈣,沒有實質意義,有時反而有害。 ※鈣質的補充對骨頭癒合非常重要﹐但應注意不能盲目補充鈣質﹐以免造成體內離子不平衡或腎結石,應在拆除石膏後(可以活動時)再增加鈣質的攝取。但不建議以肉骨頭(如大骨湯, 排骨湯等)補充鈣質 。    二忌多吃肉喝骨頭湯。 有些人認為,

什麼是肌肉纖維化?

什麼是肌肉纖維化?        肌肉纖維化的定義:肌肉組織屬於體內的穩定細胞,受傷後不會再分裂新的細胞,傷口是由纖維母細胞來修復,修復完畢的組織稱為疤痕組織,也就是纖維組織。肌肉纖維化的意思,就是肌肉曾經受傷,包括挫傷,拉傷,或割傷,這些傷修復以後,肌肉裡面就會有纖維組織,稱為肌肉纖維化。        肌肉纖維化的影響:肌肉肉若纖維化會影響肌肉的收縮彈性和肌力變弱,也會覺得較僵硬?還是就醫讓醫師 為您診斷,免得心裏不放心,基本上假如您的問題已經過肌肉病理切片證實為肌肉纖維化,是否會影響身體上其他部位的肌肉則視其疾病的本質而定(亦即醫師所給的最後診斷) 【肌肉受傷之後會長疤】 這個疤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扎實,第十天就會有一定的強度,可以伸展或輕輕的按摩受傷的部位,但是不用大力的揉他、壓他,禁止使用像把瘀血揉開或滾開激痛點、組織粘黏處的招數來對付他,除非你跟這個傷口感情已經好到像初戀一樣不能被搶走的程度,不然不要使用這些禁術。 【肌肉受傷之後要避免做的事】 為什麼不能大力的揉傷口呢?不是要把瘀血揉開他才不會積在那影響復原,不是說有疤有粘黏就要把他推開,才不會又痛又不能用力嗎?現在敵方派出了兩名大將,還不能用大絕招(揉瘀血、壓粘黏)是要怎麼打? 第一,瘀血是受傷的時候血管破掉,血流出來沒地方跑又來不及吸收才留在那的,就像水管破掉有積水一樣,你大力的去揉他,就像用腳大力的踩積水,水被你踩的啪啪啪到處濺,踩完了看起來很爽,水噴的到處都是,好像變乾了一樣,問題來囉,他只是原本的水從集中在一起變成四散在各地,量一樣多,濕掉面積還變大,用揉的把瘀青的變大塊還真的是賺到了,在揉的時候還可以把在復原的地方破壞掉,就像不小心把補起來的水管在踢破,恭喜你,又有新的血流出來,可以繼續揉下去囉。 第二,為什麼不能大力的把粘黏的地方推開,不是說疤就是粘黏,粘黏會對身體不好,那我弄開粘黏不是天經地易,路人看了都要鼓掌叫好的事嗎?理論上沒錯,實際上也應該要這麼做,但是啊,“大力”這兩個字就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和危險;先來複習一下疤是怎麼產生的,肌肉受傷破洞之後長疤來蓋住,新長的傷口很脆弱,大力推一推不小心,哇,他就破了,再長新的疤來蓋住(疤表示:我這次要長的更大塊更硬,看你還弄不弄的破!),結果這個疤啊,就被大力的不小心的一直弄破再重長,就像你幫疤